“看长相”,没有科技感的公司名称,这类企业肯定吃亏,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是经营年限已久,行业传统,以原加工贸易企业为主,一般为某某五金,某某塑胶模具,某某供应链,某某印刷包装等等。
它们的经营范围跟高新技术领域要求符合度很低,往往只是擦边而已,所以一旦抽中现场考察,真正的高科技元素得不到凸显,很容易被“毙”掉。
看数据,高新技术企业60%主营产品收入证明,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
对企业取得上述收入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应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八大领域》规定的范围,这一条如果严格来说,企业只是代理他人的高科技产品都不能算在内,何况从事的行业技术相对成熟,没有附加的创意研发,这一类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收入证明很难站住脚,被相中否决的概率也很大。
高新产品收入和知识产权的关联度,虽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取得的知识产权都可计算在内,但实际评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自主研发”,抽查过程中对于“受让”“受赠”的知识产权于公司收入的贡献度证明会做重点核查。
所以,只是简单购买他人专利证书并无实际成果转化,双方也并无实际研发成果合作的“转让”,会被认定为核心知识产权对公司收入贡献较低而被摘牌,特别是突击申请软件著作权的非软件公司。
看费用,研发费用归集的合理性、规范性,由于每家企业首次认定时主要以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为准,难免与企业的真实数据存在差异和不足。
抽查企业的实际研发费支出时,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度和是否有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科目或研发费用台账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很难解释每一笔研发费用支出的合理性,特别是研发费用比例处在达标线左右的企业,一旦被踢掉若干项目的费用,总额上就会因研发费用不达标而被否定。
看综合因素,比如大专科研人员就职时间的真实性,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经营数据的一致性,无重大违规违法记录等。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如果当年条件不满足,也尽量不要冒险享受优惠,还要注意是否到了应该重新认定的年份。还没有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如果不能保证成功申报,材料不充分或者缺少知识产权等等的,找一个靠谱的机构帮助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